您好,欢迎来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官网!

返回首页 | 加入我们 | EN

媒体聚焦

  • 【新京报书评周刊】勒内·基拉尔论厌食症 2025-03-27
    基拉尔以研究初民社会而著称,他对“替罪羊”的思考独到,在《祭牲与成神》中曾思考暴力如何成为保全、拯救共同体秩序的方式,并成为一种“神圣”。他本人关心的问题还是现代人的问题,在学术研究之外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和访谈。《欲望的先知:与勒内
  • 【新京报书评周刊】如何理解“作者之死”?|纪念罗兰·巴特 2025-03-27
    3月26日,是法国作家、思想家罗兰·巴特逝世45周年的纪念日,今年也是他诞辰110周年。他曾提出“作者之死”,为使写作更有前景,颠覆作者神话是必要的。他认为写作的真正场所是阅读,是读者,“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之死为代价”。

    “作者之死”还有着
  • 【澎湃】《疲于做自己》 | 忧郁:从灵魂的伟大到无力感 2025-03-07
    精神病是不是身体被某个实体入侵的后果,就像身体被病毒侵袭一样?它是一种遗传病,还是说是与心理脆弱相关的疾病(心理强的人能够更好地抵御它的入侵)?它是一种疾病,还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体质弱点?它更多是内因还是外因引起的?这些问题显然对治疗至关重
  • 【北京日报】小说《王国》试图找到异质文明相互对话的可能— 2025-03-07
    “我一直以写作为生,最开始的时候做记者,后来转行写书,给电视剧做编剧,自力更生让我有些自豪。”法国作家埃马纽埃尔·卡雷尔在小说《王国》里这样写,如同自叙。只不过小说里的卡雷尔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作家,并把婚姻不幸归结于此。现实中的卡雷
  • 【澎湃】对谈|《记忆之场》:历史是如何投射在当下的 2025-03-07
    《记忆之场》是法国公共记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,主编皮埃尔·诺拉创造了“记忆之场”这一概念,并动员一百多位作者,穷十余年之功,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构成的3部7卷、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。与以往强调考索遗迹的历史研究不同,与法国“年鉴学派
  • 【新京报书评周刊】《疲于做自己》| 为什么抑郁症越来越成为 2025-01-14
    “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流行病呢?为什么‘抑郁’能从一个普通症状,摇身转变为全民公敌般的独特疾病,甚至是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呢?当我们谈论‘抑郁症’的时候,到底在谈论什么?”
  • 【澎湃】思考活动不是少数人的特权,而是每一个人永远可运用的 2024-12-30
  • 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】以书为媒,守护历史的真相 2024-12-13
    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复杂面向,同塑新时代共同的国族记忆,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都离不开历史记忆。历史学是南大社重点出版领域,规划出版抗战史、中华民国史等版块图书。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与积累,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南京大屠杀史是南
  • 【澎湃】对谈|自我是人类最私密的所有物,却非常依赖人类的社会 2024-11-21
    近日,在金秋午后的玄武湖畔·南京文学书集,南京大学出版社·守望者邀请德国文史学者钦文、社会学学者陆远,围绕齐格蒙特·鲍曼的作品《自我》展开对话,图书编辑章昕颖担任主持。两位学者围绕“自我”这一话题展开对谈,鼓励读者去阅读鲍曼,进而感
  • 【上海书评】在经济萧条与信心危机中的……文化反抗 2024-10-15
    近日读美国文学评论家、文化史学者莫里斯·迪克斯坦(Morris Dickstein,1940-2021)的《在黑暗中舞蹈:美国大萧条文化史》(Dancing in the Dark :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,2009),竟然有一种重新回到“伊甸园之门”、再次体验情
页次:1/8 每页10 总数77    首页  上一页  下一页  尾页    转到: